對於關心中國改革的人而言,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無疑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最為重要的一次“三中”全會,這次會議將以何種姿態和決心描繪未來中國改革的藍圖,一直被外界視為能否凝聚人心、突破轉型國家面臨的一系列陷阱的關鍵。    
  從12日全會開完當天會議公報發佈,到16日《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發佈,以及罕見地公佈了習近平關於《決定》起草的說明,輿情的變化也準確地捕捉了國人對改革取得突破的期盼和對改革停滯的擔心。從《決定》發佈當天及第二天的輿情看,國內外主要媒體都對《決定》給予極高評價,認為力度空前,超乎預期,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以及國防和軍隊改革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突破和部署,在中國的輿情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微博,絕大多數人也借助這個平臺對《決定》內容給予肯定評價,就作為自媒體和影子監督者的微博而言,對官方的舉措普遍給予正面評價,實屬罕見。
  筆者註意到,在習近平關於《決定》的起草說明中,特別強調了兩個時間概念:一是改革開放35年以來,中國曆屆三中全會在推動改革方面的重大意義,一是1992年小平“南巡”。這兩個時間概念,事實上打消了過去一段時間外界對“兩個30年都不能否定”的過度解讀和擔憂。特別是強調1992年小平“南巡”,事實上讓中國改革開放的道路再次回到小平“南巡”講話確定的主基調。眾所周知,小平“南巡”時,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重大困難。正如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提到的:“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是在國際國內政治風波嚴峻考驗的重大歷史關頭,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深刻回答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小平“南巡”之前,中國社會氣氛壓抑,對改革開放的否定和抨擊極其囂張,正是在這個關鍵時期,小平以88歲的高齡,挺身而出,硬生生將中國改革開放從“左”的思潮中解救出來。小平提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面對對改革開放的否定和抨擊,小平嚴厲警告:“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誰不改革,誰就下臺”,這些極具魄力和勇氣的話,在今天讀來,仍然令人極其振奮,給人信心。
  因此,讓改革回到小平“南巡”講話確定的主基調,不受左的思潮的干擾,這是目前關於改革的最大公約數。習近平在起草說明中強調:“提出改革舉措當然要慎重,要反覆研究、反覆論證,但也不能因此就謹小慎微、裹足不前,什麼也不敢乾、不敢試。搞改革,現有的工作格局和體制運行不可能一點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穩、沒有任何風險。只要經過了充分論證和評估,只要是符合實際、必須做的,該乾的還是要大膽乾。”這無疑是小平“南巡”推動改革的魄力的再現。
  而從《決定》本身的內容看,亮點可謂無處不在。比如,在經濟體制改革領域,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被視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最大的理論創新,基本經濟制度、市場體系、政府職能和宏觀調控、財稅金融、土地制度、生態文明等方面的改革,都要以此為標尺,並以此為主線,大幅度削減政府在投融資、市場準入、價格管制以及宏觀調控方面的職責;在所有制方面,提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提出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打消非公經濟發展中的疑慮;在解決城鄉一體化方面,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和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農民真正得到了在土地收益方面的權益;在財政制度方面,提出了房產稅要進行立法,分稅制要根據事權和財權進行改革,也提出了預算透明的原則。在國家治理層面,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在人口政策上進行重大調整,逐步放開單“獨”二胎生育;在司法體制改革上,廢除影響中國人權聲譽的勞動教育制度,並且探索省以下審判和檢察機構與地方脫鉤。2萬多字,6大主題,60多項改革任務,處處都有亮點。
  當然,改革不是文字游戲,《決定》再漂亮,執行得不好,改革仍然會失敗和流產。事實上,《決定》中的一些改革要求,在以前的“三中全會”中也曾提出過,但並沒有取得突破。對於深水區的中國改革而言,當然不會一帆風順,但一定要時刻記住,關鍵並不是會議開得好不好,《決定》里有沒有亮點,而是改革的舉措有沒有得到落實。就此而言,我們希望,為了確保改革的成功,即將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真正具有權威,承擔起協調和推動改革的重任,唯有如此,方不負國人的信托責任。
(原標題:馬光遠專欄:中國改革,回到小平“南巡”講話主基調)
(編輯:SN0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34ilys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